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

5/7 網路概論

今天一整天上下來整個就是感覺有累到
不止是老師說的消化不良,真的已經到頭有點痛的地步@@
感覺班上的同學們個個都是高手
聽到已經快進入茫茫茫狀態的時候
還是有不少人聽的懂老師在說什麼
這就是EXP不足的關係嗎...|||
還是做一下功課 查一下802.3跟802.11的資料好了....

==============這是分隔線================
802.3 => CSMA/CD ( Ethernet)

乙太網路基於網路上無線電系統多個節點發送資訊的想法實作,每個節點必須取得電纜或者通道才能傳送資訊, 每一個節點有全球唯一的48位元位址也就是製造商分配給網卡的MAC位址,以保證乙太網路上所有系統能互相鑒別。由於乙太網路十分普遍,許多製造商把乙太網路卡直接整合進電腦主機版。

CSMA/CD
  1. 開始 - 如果線路空閒,則啟動傳輸,否則轉到第4步
  2. 發送 - 如果檢測到衝突,繼續發送資料直到達到最小報文時間 (保證所有其他轉發器和終端檢 測到衝突),再轉到第4步.
  3. 成功傳輸 - 向更高層的網路協定報告發送成功,結束傳輸模式。
  4. 線路忙錄 - 等待,直到線路空閒
  5. 線路進入空閒狀態 - 等待一個隨機的時間,轉到第1步,除非超過最大嘗試次數
  6. 超過最大嘗試傳輸次數 - 向更高層的網路協定報告發送失敗,結束傳輸模式
 就像在沒有主持人的座談會中,所有的參加者都透過一個共同的媒介(空氣)來相互交談。每個參加者在講話前,都禮貌地等待別人把話講完。如果兩個客人同時開始講話,那麼他們都停下來,分別隨機等待一段時間再開始講話。這時,如果兩個參加者等待的時間不同,衝突就不會出現。如果傳輸失敗超過一次,將採用退避指數增長時間的方法(退避的時間透過截斷二進位指數退避演算法(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)來實作)。
==============這是分隔線================
802.11 Wireless LAN

IEEE在1997年為無線區域網制定了第一個版本標準──IEEE 802.11。其中定義了媒體存取控制層(MAC層)和物理層。物理層定義了工作在2.4GHz的ISM頻段上的兩種展頻作調頻方式和一種紅外傳輸的方式[1],總數據傳輸速率設計為2Mbit/s。兩個設備之間的通信可以設備到設備(ad hoc)的方式進行,也可以在基站(Base Station, BS)或者訪問點(Access Point,AP)的協調下進行。為了在不同的通訊環境下取得良好的通訊質量,採用 CSMA/CA (Carrier Sense Multi Access/Collision Avoidance)硬體溝通方式。

802.11a定義了一個在5GHz ISM頻段上的數據傳輸速率可達54Mbit/s的物理層
802.11b定義了一個在2.4GHz的ISM頻段上但數據傳輸速率高達11Mbit/s的物理層。
2.4GHz的ISM頻段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通用,因此802.11b得到了最為廣泛的應用。

‧IEEE 802.11 ,1997年,原始標準(2Mbit/s,工作在2.4GHz)。
‧IEEE 802.11a,1999年,物理層補充(54Mbit/s,工作在5GHz)。
‧IEEE 802.11b,1999年,物理層補充(11Mbit/s工作在2.4GHz)。
‧IEEE 802.11g,2003年,物理層補充(54Mbit/s,工作在2.4GHz)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